图书馆建设

期刊导读

纳格拉洞藏经秘境的文化旅游价值

来源:图书馆建设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5-10

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图书馆馆藏纳格拉洞藏经,发现于2010年9月,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、西藏自治区图书馆、云南省图书馆、迪庆州藏文研究院专家联合鉴定,初步断代为明清时期。在国家图书馆(国家古籍保护中心)、云南省图书馆(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)的支持下,从2014年6月至2018年7月,历时五年,先后经过四次系统抢救性修复,共修复藏经2285叶(页)。纳格拉洞藏经的发现、发掘,在中华古籍普查史上有着特殊意义,纳格拉洞藏经的修复,是中华古籍修复的重大成果,开启了全国藏文古籍修复的先河,在中华古籍修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。册府千华——纳格拉洞藏经修复成果,先后在迪庆州图书馆、云南省图书馆、国家图书馆展出,它所蕴含的文化、历史和艺术价值以及背后的故事,成为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。

纳格拉洞藏经的发现与修复,掀开迪庆古籍保护事业新篇章

千百年来,在滇、川、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中,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之间,茶马古道盘桓其中,不仅为沿途区域带来了丰富的物产资源,也将各民族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思想广泛传播。香格里拉因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,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,同时也是茶马古道藏传佛教互鉴交流的重要见证。

2010年9月,距迪庆州香格里拉市西北约140公里的格咱乡纳格拉村村民在人迹罕至、千仞悬崖之上的山体岩洞中,发现了一批尘封已久的藏文佛典。迪庆州图书馆古籍考察队于2010年10月两次进入藏经洞考察发掘。藏经洞距离纳格拉村15公里左右,处于高出岗曲河千米的绝壁之上,通往藏经洞的原有道路早已被百年丛生的密林封闭,进入藏经洞需要在耗时两小时攀爬绝壁,再用三个小时,数人轮换,用利刀在竹林、灌木中砍出一条用于爬行的洞路。悬崖之上,巨大的洞穴可容纳200人居住,距离洞穴1公里处有一石砌防御工事遗址,洞外有人工石砌的高墙,唯一进出洞穴的通道是一根高挂在石墙上的独木悬梯。洞内有小木房二十余栋,都有明显的人为破坏痕迹。巨大的洞穴并非长居之所,更有可能是避乱之处。询问附近老村民,没能获取有关洞穴历史的线索,穴居洞穴的准确时间已无从考证。考察队发掘出藏经约上千余张,大部分已破损。自2014年至2018年,国家古籍保护中心、云南古籍保护中心承办了四期藏文古籍修复培训班,借助培训修复项目,为全国培养了一批藏文古籍修复人才,也为云南省图书馆成为全国藏文古籍修复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培训过程中,在云南古籍保护中心杨利群导师的带领下,修复团队和志愿者对这批藏文古籍修复不断探索研究,成功创制出人工纸浆补书法,对今后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修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它发展并丰富了传统古籍修复技艺,在全国古籍修复事业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纳格拉洞藏经的发现和圆满修复,让地处偏远的香格里拉纳格拉再次走进公众的视野,成为香格里拉文化的又一张靓丽“名片”,揭开了迪庆古籍保护事业新篇章。

民族文化古籍不仅是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宝,同时也是藏传佛教互鉴交流的重要见证

藏文在历史上曾经过三次厘定,随着藏文的不断规范化,曾出现多种藏文书体,并得到不断发展、提高。目前,藏文书法已被列入《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,是我国多元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。文成公主进藏是中原对边地的一次重要文化输血,在内地传承了几个世纪之久的造纸术流入青藏高原。为适应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藏民的硬笔书写方式,随同入藏的造纸工匠们不断改进造纸技术,在雪山草地之间因地制宜地寻找到了新的造纸原料——狼毒草,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造纸工艺。在藏族聚居区,保存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经书不胜枚举,它们之所以经年不惧虫蛀鼠咬,就因狼毒草的毒性可以防虫避蠹。加之高原气候干燥缺氧,藏纸还具备防潮和防腐特点,被佛教信徒视为“最圣洁的纸”。

这批重现世间的佛教秘典,不仅是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宝,同时也是藏传佛教与汉藏文化在茶马古道上互鉴、交融、演变的有力见证。据专家初步考证,纳格拉洞所藏藏文文献中,除一小部分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僧人常用的法事用书和账目记录外,其余均是藏传佛教《甘珠尔》的内容,包括《大般若经》《妙法莲华经》《般若五部经》等。纳格拉洞藏经在雕版印刷技术、造纸技艺、藏文书法艺术等方面,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、文物价值和科研价值。

上一篇:天壤间孤本秘籍旷世国宝赵城金藏 下一篇:没有了